收藏文化—現代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2-04-01]
收藏文化的精神與商品兩重性?,F代收藏文化盡管已經被打上商業(yè)文化的印記,但是仍然反映了人們對精神產品和文化的需要。收藏文化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得到迅速發(fā)展,和具有商業(yè)文化印記的城市文化的需要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一 城市文化的崛起
當世界從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到工業(yè)經濟,然后再進入商業(yè)經濟的同時,一切精神的物質的產品都被打上商業(yè)化的商品標志。文化現象作為以精神產品為主的特征向商業(yè)化為主傾向就被加快了,逐步轉化為以商業(yè)目的為主要目的之一的商業(yè)文化。到了目前的世界,商業(yè)文化已經可以成為城市文化的同義語。傳統(tǒng)文化的純文化屬性在世界各地都正在被城市文化的興起所統(tǒng)治,除了在一些商品經濟不夠發(fā)達的地區(qū)以外,純文化被排擠到次要的地位,甚至成為社會博物館中的孑遺物,被保存起來,失去了獨立存在的能力。
我們可以將中國作為世界文化圈的一部分來看待這個問題——盡管中國的變化只是異常突然和迅速的。從中國80年代的改革開放起,中國放棄了被執(zhí)行30年的計劃經濟開始向商業(yè)經濟(市場經濟)轉變。這個轉變不但在社會經濟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中國文化的屬性也產生了決定性的改變。改革開放一開始始,幾乎在一夜之間,中國的純文化樣式就被帶有極其濃厚商業(yè)色彩的城市文化所壓倒。
純文化為商業(yè)文化所統(tǒng)治,所壓倒的現象幾乎發(fā)生在文化的全部層面上。從80年代初流行歌曲和電視連續(xù)劇的出現開始,到文化消費的主體大部分成為狂熱的追星族的今天,一切文化傳播的形式都與“經濟效益”掛上了鉤。文學中的暢銷書現象、音樂被流行所感染、美術書法的價值取決于作者的“身價”,影視將“票房價值”放在首位……這一切都是在商品社會中由于供求關系變化形成的必然。
二 文化城市化以前的中國文化
文化和商品經濟如此緊密的聯系,是和傳統(tǒng)的中國式的文化位置絕然不同的。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由于商品經濟的不發(fā)達,主要經濟模式基本上是屬于自生產、自消費、自滿足的自耕農式的農村經濟模式。文化被視為純粹的精神產品,它們不是因為商業(yè)目的產生的 ,是人們自我完善,追求精神滿足和精神愉悅的產物。李白和蘇東坡從來沒有收到過稿費,吳道子和王羲之也從來不為畫資而討價還價。在這個社會中,藝術家或文化人們或擁有自己的主業(yè)——做官或被人供養(yǎng),他們的文化作品并沒有被嚴格的打上商品的烙印。只有隨著社會商品化的進步,文化現象才呈正比例的與商品掛鉤。所以,在過去的中國文化中,我們或可以稱之為農業(yè)文化,或者農業(yè)社會化的文化。而和首先在城市中發(fā)達的商業(yè)結合的商品文化,應該稱為城市文化了。
對于具有濃厚傳統(tǒng)觀念的中國人來說,尤其是文化人——純正的、具有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般的清高的文化人。對于文化被商品統(tǒng)治,是頗為嗤之以鼻的。因為他們認為文化應該是人類的精神財富,應該是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的精神產品。文化人陶淵明“文化人(讀書人)怎么可以為五斗米折腰?”的著名語句就成為它們的精神代表。這種清節(jié)的情操和思想貫穿于他們的教育,牢固存在于他們的世界觀中,支持著他們的精神世界,形成一種叫做“士”文化的特殊現象。這里明顯與西方不同的是,同一種類追求精神完善的過程,在中國成為以文學藝術為主流的“文士”文化,在西方卻產生了以尚武為主的“騎士”文化。純文化對于人們純粹的精神需要是必要的,也為世界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人們至今還陶醉在純文化明凈、景致、唯美的崇高境界中。然而,歷史是無情的,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是必然的。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必須走過商品經濟這條必經之路。中國社會的商品經濟化,正是為了進步,進而達到消滅商品的偉大目的。所以,商品經濟還有一個相當漫長的發(fā)展時期。目前中國的商品經濟還要急需發(fā)展,城市化和商品化的進程還處于上升時期。文化,這個過去純粹精神的產物,必將繼續(xù)更加緊密的和商品經濟結合起來。中國式的鄉(xiāng)村文化模式也必然的被沾滿了“銅臭”的城市文化模式所統(tǒng)治。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一個比較特殊的文化樣式——收藏(包括古玩、字畫、錢幣以及其他各種五花八門的收藏品)文化,更由于其自身的特質和傳統(tǒng)的影響,成為和商品聯系更緊密的文化形式。
三 收藏文化的商品化特點
收藏者收藏目的和動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實際上,收藏者的收藏目的并不是單純包括文化產物的本身,還包括收藏物中所蘊涵的價值因素。
在幾乎所有的文化領域里,文化界的主體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或者文藝作品的制作者。詩人是詩詞的吟唱者,戲劇家是劇目的始作俑者,畫家書法家用自己的手筆產出了精美的藝術,而收藏文化的主體,歷代收藏家們,卻只將人類文明的產出珍貴的保存起來或以交換的方式使它們流通,并且獲得更多的藏品。
收藏文化區(qū)別與其他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特質就是收藏者不是主要的文化創(chuàng)造者,而是歷史文化(過去式的文化)的保存者和研究者。
雖然收藏者也在保存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一些比較典型的例證就是書畫收藏中的題跋——在某些收藏過程中產生的題跋有時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性,甚至超過被收藏的藝術品本身。還有收藏者通過對藏品的整理、研究發(fā)現、陳設說明等活動產生了進一步的文化藝術效果。收藏的本身作為一種文化的意義當然也是由收藏者和原來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被收藏品的作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誰能夠說,收藏本身不是一種由收藏者創(chuàng)造的文化呢?但是,這些創(chuàng)造,相比較而言,他們的創(chuàng)造通常是處于次要的從屬的地位,更主要的文化現象產生于收藏者的收藏保存和研究。
收藏的確是一種整個文化范疇中的另類。就是因為收藏者本身不是主要的創(chuàng)造被收藏者,所以收藏者必須擁有獲得收藏品的必要手段,而這種手段主要的方式就是交換。這里的交換包括貨幣、物質、感情等的交換,其中最可靠,最重要的交換就是參與貨幣交換(商品實現的過程)。所以從收藏的起源中就可以發(fā)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收藏從以開始就是最具有商品化特征最具有城市文化的特點的的文化現象。
不過,這里必須指出的是,直到現代社會以前,由于收藏品尤其是古玩字畫等收藏品的價值使得普通人望而卻步的。收藏文化的高價值商品屬性使它只能存在于達官貴族、知識分子組成的“高層社會”。
可以說,中國的收藏文化甚至是和商品同時起源的。從有商品出現的時候開始,人們就開始創(chuàng)造了收藏文化。收藏文化自從它開始產生,就不可避免的被打上文化和商品的雙重烙印。
四 城市文化的發(fā)展與收藏文化
不過,收藏文化中固有的商品化特征在中國的60——80年代初期卻幾乎消失殆盡。因為那個時期中國的政治家們正在企圖消滅商品,他們也幾乎做到了,除了人們必須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以外,其他產品尤其是精神產品的商品特征被極度削弱甚至消失,而收藏文化更被看作是敵對階級的腐朽產物。于是收藏文化商品特征消失了,甚至連收藏本身也基本消失。收藏古玩字畫變成了非常缺乏商品特征的收藏“紅寶書”和紀念像章……人們在收藏這些“圣物”時,需要小心翼翼的避開貨幣交換的形式,只能靠感情交換或者同類實物交換來取得自己的藏品增加收藏效果。我們可以說,在這個20年里,是中國歷史上自商周以來最缺乏商品社會特征的年代,也是收藏活動最蕭條的時代。一些具有極高文化價值和商品價值的珍貴收藏品也在浩劫中湮滅。
在上一個時期過去以后的20年里,大概是中國社會從鄉(xiāng)村經濟時代向城市經濟時代轉變過渡最快的時期了。人們的商品經濟意識被迅速喚醒,最具有商品特質的文化現象收藏則更是走在了這個過程的前面。于是,收藏所具有的文化和商品兩重性被充分的表露,那些依靠”祖輩傳下的收藏品——古董字畫等——一夜暴富“的神話廣泛在社會上流傳,加上人們因為滿足生存需要之后精神文化需要的欲望上升,使得收藏帶上了一種在商品社會具有十分可貴特征的神圣桂冠。
因為收藏品有限的資源和它不可再生的特征,在物以稀為貴的商品市場上大受歡迎。因為收藏者文化素質水平鑒賞經驗的限制和大量贗品的充斥市場,使得人們產生大量的機會,(用較少的貨幣取得具有較大價值的商品在商品社會中被稱為”機會“。)所以,收藏品不單單是收藏文化愛好者的寵物,也稱為商人用之牟利的商業(yè)機會。
城市是因為商業(yè)的需要而產生的,所以商品文化也就成為城市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收藏文化因為它具有的保值增值和大量的”機會“,同時因為它所附加的藝術文化特征,還具有滿足人們欣賞、展示、裝飾的特征,這些可以比較充分的滿足“城市人”追求商業(yè)利益和藝術欣賞個人愛好的同時還需要追求身份地位品位家世榮譽等等聯系起來。名貴的具有一定藝術家制和商品價值的收藏品,不但可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還可以滿足城市人特有的城市文化的需要。收藏也不再局限于門第高貴有錢的達官貴族、知識分子階層。城市大眾居民成為更重要的收藏主體。于是,收藏文化正越來越重要的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成為現代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特征之一。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現階段中國政治的需要,在精神文明的范疇里,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悠久的歷史文明和對本民族歷史的認知產生的民族自豪感都是重要的結構成分。收藏品由于它們是歷史文明的載體,是歷史文化的孑遺和見證,所以對滿足人們對歷史文化的追溯、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們的精神屬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具有精神和商品雙重特質的收藏品,在人們文明和物質的雙重需要中當然也就擁有了更為重要的地位。城市文化因為擁有收藏文化而更加豐富、燦爛;收藏文化也因為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而愈加成熟、發(fā)展。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加入WTO,商品經濟全面取代計劃經濟和越來越快的城市化進程,城市文化也將更加強有力的占據文化的統(tǒng)治地位。純文化似乎越來越多的將自己統(tǒng)治的領域讓位給商業(yè)文化。幾乎一切文化現象都不可避免的與商品社會中的人們商業(yè)行為聯系起來。這是文化城市化的必然過程。當然,這也是和中國目前占據主導發(fā)展地位的發(fā)展指針“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相符合的。
在文化城市化的過程中,社會應當——也將更加重視收藏文化的發(fā)展,收藏文化也將更加不可替代的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實際上,近10年來我們已經看到它發(fā)展的迅速。從國家獨家(文物商店)經營到民間交易的逐步公開化(以北京古玩城的建立和營業(yè)為開始標志,以各地古玩市場收藏品市場的建立與成熟為發(fā)展階段。)、半合法化(目前的狀態(tài))到今后必然的完全合法化(國家通過立法或者修訂原有法律,承認古玩字畫收藏品市場的交易合法化),說明這個過程不單是行業(yè)的需要,也是整個商品經濟社會的需要。是城市的人們和即將進入城市的對城市文化的需要。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