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8國近30件藝術作品將亮相第二屆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6-09-28]
烏魯木齊9月27日電 (記者 孫亭文)由中國文化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將于10月8日至31日在烏魯木齊舉行。
本屆雙年展有來自英國、法國、加拿大、荷蘭、奧地利、希臘、盧森堡等7國家,以及國內的共28件作品參展。這些作品與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通過信息交互設計,吸引觀眾的關注,增強與觀眾的互動性,呈現出國際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
27日,記者從第二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新聞發(fā)布會上獲悉,此次雙年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策展,內容由主展、主題報告會、工作坊及平行展四部分組成。主展以“藝術與科學的對話”為主題,劃分為“科技與智造”、“生態(tài)與人居”、“信息與智能”、“自然與生命”四大部分。
新疆文化廳黨組副書記、廳長穆合塔爾·買合蘇提表示,本次雙年展旨在通過當代藝術作品展示文化與科技融合帶來的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新理念、新思路。
據悉,“藝術與科學的對話”展覽是清華大學的品牌展覽活動,今年通過“第二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的平臺首次在新疆展出。
業(yè)內人士認為,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應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成果的出現,對藝術活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更不斷擴展藝術家的觀念,豐富和更新其表達媒介,為藝術創(chuàng)造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表現空間和全新的表現語言,使得藝術呈現更加多元化的發(fā)展局面,世界用全新的創(chuàng)作素材、高科技的表現手段演繹著藝術家的認知。而伴隨著現代科學整體化、綜合化的發(fā)展趨勢,藝術也不斷地向科學灌注著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和豐富的想象空間,給予其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科學創(chuàng)造變得更為生動。
法國人弗朗索瓦·布呂芒的參賽作品《46號花瓶》,其是一組由聲音雕塑而成的器物。創(chuàng)造者的聲音被收錄、解碼、編碼后通過計算程序打印出不同形態(tài)的花瓶:聲道截止的一瞬間,你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模型的構造,緊接著后臺程序自動生成了花瓶的制作文件,最后基于“選擇性激光燒結技術(SLSTechnology)”的3D打印機生產出你的“作品”。
期間,為豐富本屆雙年展的內容,加強新疆和廣州兩地藝術家交流,促進新疆美術事業(yè)發(fā)展,于10月10日至11月10日,在新疆當代美術館還將舉行“鏡像時差”——新疆·廣州美術作品交流展。此次展覽共展出新疆和廣州兩地藝術家共90件作品,內容包括油畫、國畫和版畫等。
每兩年一屆的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是中國文化部重點支持的國家級藝術展覽,于2014年舉辦首屆。新疆成為繼北京、上海等地后,全國第五個舉辦雙年展的地區(qū)。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