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猿人現(xiàn)身十年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02-10-18]
北京青年報 證明中國古人類進化過程中可能接受過外來基因仍保留很多內(nèi)容有待繼續(xù)發(fā)掘研究
10年前,自從南京湯山的葫蘆洞出土了“南京猿人”的頭骨化石后,這里便成為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
這是南京地區(qū)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人類化石。消息一經(jīng)媒體報道,就立刻引起了轟動,隨即又 名列當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就在發(fā)現(xiàn)南京猿人化石10周年之際,由20多位專家學者研究并撰寫的大型學術專著《南京直立人》也問世了,著作公布了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并復原了南京猿人的面貌。
66歲的徐欽琦教授是《南京直立人》一書的主要作者之一,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長年從事古脊椎動物的研究,也是最早接觸葫蘆洞化石的研究者之一。回想起南京猿人“現(xiàn)身”湯山的始末,徐教授記憶猶新。
-發(fā)現(xiàn)南京猿人
葫蘆洞是湯山鎮(zhèn)人民在附近的山上開采石頭時偶然發(fā)現(xiàn)的,但當時沒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什么。恰逢南京市委黨校組織學習班,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黨委副書記鐘石蘭與湯山鎮(zhèn)的鎮(zhèn)長同處一室。聊天當中,鎮(zhèn)長說他們在一個天然洞里發(fā)現(xiàn)一些化石,但沒人管,也沒人懂。這位副書記立刻就向研究所進行了匯報,于是研究所成立了課題組,課題組的組長叫穆西南,是一位研究無脊椎動物學的專家。
1992年的夏天,徐教授收到老同學穆西南寫來的一封信?!靶爬镎f他們研究所得到一批從湯山葫蘆洞里采集的骨骼化石,但不清楚是什么,問我是否有興趣研究”。徐教授回信說要是信得過,就把化石拿來看看吧。
9月,老同學穆西南托人坐火車把化石帶到了北京。徐教授在研究所打開紙箱一看,眼前的骨骼化石對他來說就像老朋友一樣熟悉。
徐教授告訴老同學,這些動物在周口店是與北京猿人共生的,原本屬于北方的物種,竟然出現(xiàn)在江南,是否意味著古人類也一起遷徙到南方?他在回信中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這引起了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興趣和重視,于是他們邀請徐教授親自去湯山走一趟。
第二年元旦過后,徐教授乘坐南下的列車來到位于江寧縣湯山鎮(zhèn)的葫蘆洞。
一天中午吃飯時,徐教授對開發(fā)葫蘆洞的旅游公司顧問說,通過發(fā)現(xiàn)的動物骨骼化石推斷,這個洞穴里也有可能埋有古人類的骨骼化石,哪怕是找到一顆人牙,葫蘆洞的科研價值與旅游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飯后,工地上立刻宣布了一條新規(guī)定:誰發(fā)現(xiàn)人類骨骼化石,獎勵人民幣一萬元。
當天下午徐教授就忙壞了,人們無論找到什么東西都拿來讓他鑒定,他也就趁這個機會對老百姓和當?shù)氐恼賳T進行了一些化石知識的普及。一場大雪過后,不適應南方氣候的徐教授決定暫回北京,臨走前對已和自己相熟的人們說:“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再回來。”然而僅僅兩個月之后,就從南京傳來了出土猿人頭骨化石的消息。
“原來在葫蘆洞內(nèi)的南側還有一個小洞,當時只露出一條縫隙,我曾經(jīng)跳下去觀察,感覺地面的土質很軟,而且當即就發(fā)現(xiàn)一塊犀牛的骨骼化石。于是我告訴工人們,向那里深挖下去肯定還有化石”。當徐教授離開以后,工人們挖開了縫隙,就在清理小洞內(nèi)的堆積物時,一個工人一鋤頭下去,刨出一個像是死人頭骨的化石,他立刻交到旅游公司,要求兌現(xiàn)一萬元錢的獎勵。
“當時旅游公司的人給我的同學穆西南打了電話”。
不久,課題組的另一成員穆道成帶著拍下的化石照片匆匆趕到北京。照片上頭骨化石的眉脊非常粗大,顯示出猿人的特征,經(jīng)所里古人類專家的鑒定,他們也一致認為這是屬于猿人的頭骨化石。
-修復頭骨化石
在南京發(fā)現(xiàn)遠古人類蹤影的事件,立刻成為一條爆炸性的新聞,更吸引了全世界有關學者的注目。3月底,南北兩方面的專家聚首金陵,徐教授與所里研究古人類的張銀運研究員、專門修復化石的張宏高級工程師參加了這次會議。
此時的古猿頭骨化石已經(jīng)移交南京市博物館保管。會上,當這塊珍貴的頭骨化石從錦盒的絲綢里被取出來時,第一個為化石拍照的人穆西南首先吃了一驚?;裨诘叵碌臅r候,因為吸收了大量的地下水非常濕潤,形狀也很飽滿。不料剛剛出土不到20天的時間,由于干燥收縮,頭蓋骨原本嚙合的骨縫出現(xiàn)了空隙,骨頭與骨頭之間甚至變得可以搖動,整個頭骨的形狀也發(fā)生了變形。
“頭骨化石是進一步研究南京猿人的基本資料,事關重大,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很緊張,會后請我們務必幫忙”。徐教授記得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一個修復頭骨化石的小實驗室就在南京市博物館內(nèi)建立起來了,經(jīng)驗豐富的張宏高級工程師對頭骨化石展開了精心的修復工作。
“他先用蒸餾水浸泡頭骨化石,將化石中的酸堿物質泡出來。然后仔細地清除泥沙,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就拿到顯微鏡下一點點查看。等頭骨化石慢慢舒展開來,再將特制的化學藥品滲透進化石里,把內(nèi)部的空隙填滿,這樣化石就變得堅硬而有韌性,再也不會輕易地損壞了”。修復工作進行了十多天,妙手之下,頭骨化石又恢復了原來的面貌。
就在專家們?yōu)檫@個南京猿人的頭蓋骨激動不已的時候,湯山鎮(zhèn)旅游公司又送來另外一個頭骨化石。經(jīng)專家鑒定,這也確實為猿人頭骨化石。
兩個猿人頭骨,大量的古脊椎動物遺骸,這些都印證了葫蘆洞埋藏著一段地球與人類的生命史。
-揭開南京猿人的面紗
由于種種原因,直到1997年,中科院下屬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才真正對南京猿人及其遺址展開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從事古人類研究的學者們認為,南京1號頭骨化石應該代表一位女性,年齡在21歲至35歲之間,而且通過兩側頂骨上存在的病變,推測她生前可能患有骨膜炎。頭骨還擁有高聳的鼻梁,這在中國其他人類化石上很少出現(xiàn),而在歐洲的出現(xiàn)率就比較高。于是專家們又推測,中國古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可能接受過外來的基因。2號頭骨則代表一個壯年男性,與周口店猿人和女性南京猿人相比,他都更進步一些,有可能處于猿人向智人過渡的階段。兩個頭骨之間可能存在著十多萬年的差距。
如何通過頭骨判斷性別,徐教授曾請教過所里的吳新智院士,他是主持研究南京猿人的古人類專家?!八嬖V我,通常男性的頭骨比較粗糙,頭骨的骨縫比較粗,突起比較明顯,而女性的則相反”。對于南京猿人呈現(xiàn)出歐洲人的血統(tǒng),徐教授一點都不感到奇怪,“自古歐亞大陸就是相通的,生物之間一定會存在交流。在古動物中,大規(guī)模的遷徙和血統(tǒng)融合就很常見,比如狼,歐洲的和亞洲的并沒有什么區(qū)別。人類自然也會有往來,產(chǎn)生基因交流就更不足為奇了。與北京猿人相比,南京猿人似乎漂亮一些”。
由于從各自的領域出發(fā),運用不同的材料和依據(jù),專家們得出的觀點并不完全一致。專家們最大的分歧在于對南京猿人生存年代的判定,徐教授通過對葫蘆洞內(nèi)古脊椎動物骨骼的研究,推測南京猿人生存于距今大約12.7萬至50萬年前,和20萬至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基本生活在同一時期。與這兩種猿人共生的動植物也大致相同,表明在幾十萬年前,南京地區(qū)曾跟北京周口店地區(qū)的氣候相似,同樣擁有茂密的森林和廣闊的草原。
但是專門研究地質年齡的專家們通過對洞內(nèi)沉積層的同位素測定,認為南京猿人的年齡應該比60萬年前更加古老。著作中保留了學者們各自的觀點,分歧還有待于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得到解決。
-葫蘆洞是猿人的住所還是鬣狗窩
盡管葫蘆洞出土了南京猿人的頭骨化石和大量的動物骨骼化石,但人們卻沒有在那里發(fā)現(xiàn)一件猿人打造使用的石器。而且無論大洞還是小洞內(nèi),都包含著一層鬣狗的糞便化石?!澳菚r的鬣狗,頭有現(xiàn)在的獅子那么大。它們的糞便之所以沒有腐爛,是因為它們吃肉時常常不吐骨頭,因此糞便含鈣量特別高?!庇纱送茢?,徐教授認為,“葫蘆洞也許并不是我們祖先居住的洞穴,很有可能是一個鬣狗窩。兇猛的鬣狗吃掉了許多動物,也可能包括那兩個猿人。”
葫蘆洞內(nèi)還有大量的堆積物和十多米厚的第四紀沉積物,這些都有待于科學家們繼續(xù)發(fā)掘研究,南京猿人并沒有將他的面紗向世人全部掀開。(顏菁)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