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長安城通義坊遺址發(fā)現(xiàn)多種陶瓷器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25-11-06]
西安11月6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6日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在隋唐長安城通義坊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多種陶瓷器,這批陶瓷器來源于多個窯口,器身可觀察到使用痕跡,可能是通義坊內達官貴族的生活用器。
隋唐長安城通義坊北鄰太平坊,南接興化坊,位于隋唐長安城外郭城的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此次發(fā)掘區(qū)域在通義坊的西南隅,出土遺物主要為陶瓷器和建筑構件。
專家介紹,此次發(fā)現(xiàn)的瓷器和釉陶器以日用陶瓷器為主,碗、罐、盆居多,包含青釉、白釉、黃釉、外黑內白釉等多種釉色,年代上至隋代,下至晚唐,同樣器形均見于長安城周邊隋唐墓葬中。這批陶瓷器來源于多個窯口,白瓷來自唐代鞏義窯和邢窯,黃釉瓷碗為壽州窯產品,青瓷碗與隋代長江中游窯場的產品特征相近。這既體現(xiàn)了隋唐時期地方與中央之間的經濟往來,也是長安城作為經濟交通中心的實證。
花邊板瓦、脊頭瓦等建筑構件與青龍寺遺址和朝元閣遺址的同類遺物相似,推測遺址內曾有較高等級建筑存在。
據史書記載,通義坊自隋代起就是高等級的住宅區(qū),興圣尼寺由唐高祖李淵在隋代的舊宅改建。通義坊中曾居住過成安公主、朔方節(jié)度使李進賢等人。這批陶器可能是通義坊內達官貴族的生活用器。
專家表示,此次發(fā)掘為探討唐長安城里坊布局和沿革提供了重要信息,出土陶瓷器為研究隋唐長安城內瓷器消費情況和生活面貌提供了新材料。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