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11月6日電 (單鵬)“研究張大千藝術、理解其重要性,對于拉近巴西與中國,乃至整個拉丁美洲與中國的學術文化交流至關重要?!?日,在成都開幕的四川博物院“張大千藝術國際研究中心”2025年國際學術研討活動上,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研究員郭威廉(Guiherme Gorgulho)如是說。
這位在巴西深耕張大千研究25年的學者指出,巴西國內關于張大千的資料幾近空白。他建議要出版面向大眾的葡語材料,并再次舉辦張大千展覽,讓公眾了解這位曾在拉美生活多年的藝術大家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張大千的藝術生涯,本身即是一部東西方對話的縮影。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張大千旅居歐美,廣泛交游、舉辦展覽,其融匯中國傳統(tǒng)與西方現(xiàn)代風格的創(chuàng)作,在國際藝壇引發(fā)廣泛關注。
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所長胡素馨(Sarah E. Fraser)將其與畢加索類比,認為二者皆擅長將外來藝術轉化為個人語言。“張大千的潑墨潑彩根植傳統(tǒng)水墨,卻在構圖與色彩上回應了西方現(xiàn)代繪畫,反向證明了東方藝術的現(xiàn)代潛力?!焙剀霸u價道,“這使其成為20世紀中西對話的典范案例?!?br/>
四川大學教授林木認為,張大千的潑墨潑彩是由于其視力嚴重障礙下一種不得已的臨時應對之策,“即使這種臨時的應對,張大千也自稱是從傳統(tǒng)簡筆潑墨之法去處理的?!?br/>
這一對話的深度,在華裔導演、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終身教授張偉民歷時12年制作的紀錄片《萬里千尋》中得到生動呈現(xiàn)。張偉民說,拍攝《萬里千尋》的初衷是還原一位東方藝術家走向西方的完整而真實的心路歷程。她用“道”來概括張大千的藝術精神:“張大千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為底氣,其藝術實踐是一套哲學系統(tǒng)。只有回到‘道’的層面,才能擺脫碎片化解讀,理解為何東西方頂級藝術家能在同一維度對話?!?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