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梳理琉球珍貴文獻史料:版圖中無釣魚島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09-28]
復旦大學出版社編審、古籍研究學者韓結根教授昨日舉行新聞通氣會,向媒體披露了在即將出版的32冊 《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編纂過程中,他接觸到的一些有關釣魚島的歷史材料。
這些材料都是琉球國人自己留下的文獻,時間跨度長達1200多年,確證釣魚島自古屬于中國。兩國之間以姑米山(屬琉球)與釣魚群島(屬中國)之間一條深達2000余米的黑水溝為界。
據悉,這些史料在國內尚屬首次整理運用。
琉球疆界史料中無釣魚島
日本政府聲稱擁有釣魚島領土主權,其中一個重要論據便是釣魚島是琉球的附屬島嶼。而此次整理出來的史料證明,琉球版圖根本就無釣魚島。
“根據常理,釣魚島在交通方面有著如此重要地位,如果屬于琉球王國領土,琉球人在記載自己國家歷史地理的版圖中應該有所反映,但事實并非如此。 ”韓結根在編輯和整理《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過程中,特意留心有關海上分界線和釣魚島歸屬等問題的文獻資料。他檢閱了現(xiàn)今存世的琉球王國所有漢文文獻,發(fā)現(xiàn)設有專門章節(jié)全面記錄和講述琉球疆界和島嶼的文獻中都無釣魚島。
他舉例說:“《中山世譜》是琉球王國一部記事甚為詳細的正史,其卷首載有《琉球輿地名號會紀》,全面記載了琉球 ‘三府五州三十五郡’、‘三十六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正名和俗稱,其中并無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后附《琉球輿圖》,也未出現(xiàn)釣魚島及其相關的名稱,其最西南端的島嶼為‘姑米’山。另一部《琉球國舊記》,是一部記載琉球王國歷史、地理、風俗、經濟、文化及有關遺聞和傳說的歷史文獻,其正編卷八、卷九是專記島嶼的,卷中自西南而東北依次記載了 ‘久米島’、‘馬齒山’、‘葉壁山’、‘宮古山’、‘八重山’及其附屬島嶼,并沒有出現(xiàn)釣魚島,甚至該書附卷三《山川》中記琉球每年四季所祭祀的火神時,羅列了琉球王國890座山岳和島嶼的名稱及所在位置,其中也無釣魚島。 ”
中國與琉球以黑水溝為界
史料顯示,在琉球人的意識中,釣魚島一直是中國領土。 《指南廣義》是一部記載琉球赴中國進貢有關航海問題的文獻,作者是曾于康熙35年(1696年)赴中國進貢的琉球王國著名學者程順則。書中圖文并茂,在一張海島圖上可清楚地看到以黑水溝為中界,古米山(同“姑米山”)與釣魚臺(同“釣魚島”)、赤尾嶼、黃尾嶼等中國屬島隔“溝”相望。
韓結根繼而又發(fā)現(xiàn),在程順則詩集《雪堂燕游草》卷末附錄有一篇《琉球考》,其中文字曰“往以西南風,期孟夏;歸以東北風,期季秋。望見古米山,即其境”。“在程順則的意念中,琉球國領土就是止于姑米山,由此再往西南方向便沒有其國家的島嶼了?!表n結根說。這種根植于琉球人意識中的國境線還有一處更直接的文字記錄:道光20年(1840)秋,琉球國中山王尚育遣耳目官向國鼎、正議大夫林常裕奉表赴中國進貢方物,在旅途中,隨同貢使到北京國子監(jiān)“留學”的琉球陪臣子弟鄭學楷寫了一首《海上觀潮歌》,其中有句“長帆十幅出姑米,蒼茫萬里無津涯”,自注曰:“姑米,下國屬島,過此則無島嶼矣。 ”韓結根說:“所謂 ‘無島嶼’,當然是說前方無琉球島嶼。這說明琉球國西南端島嶼止于姑米山,而姑米再往西南方向的赤尾嶼、黃尾嶼、鈞魚臺等無疑都是中國的屬島?!边@恰恰與中文的資料兩相映證。
釣魚島自古就納入我海防
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出使琉球詔告即位建元、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奉表稱臣納貢起,中琉兩國便建立了宗藩關系;而從永樂二年(1404)明成祖冊封世子武寧為中山王開始,琉球國王均由中國皇帝冊封。中國明清兩代朝廷先后24次向琉球王國派遣冊封使,留下的大量《使琉球錄》,不僅記錄了冊封使在琉球的所見所聞,同時也記錄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屬于中國版圖的歷史事實。
此外,臺灣的方志和臺灣府志中的記載也證明釣魚島是中國領土。韓結根說,他查閱了在乾隆12年(1747年)的《臺灣府志》,在“海防”這一節(jié)當中就提到了釣魚島,表明當時屬于福建省的臺灣府版圖中有釣魚島。而在嘉慶12年的 《續(xù)修臺灣縣志》“海道”這節(jié)中,在講海上海運的道路時也提到釣魚島。
復旦大學出版社董事長、總編輯賀圣遂表示,此番中國學者通過梳理和研究琉球人自己的文獻記錄,客觀、生動、有力地證明了釣魚島的歸屬權在兩國之間毫無爭議,這一成果也再次彰顯了學術整理出版的現(xiàn)實擔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