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發(fā)現清代石碑 為研究家廟祭祀等提供了資料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3-05-09]
戶縣北街的王氏是關中名族,元末遷至戶縣,600多年人才輩出。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九思就是其一。戶縣王氏宗祠也是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那它究竟建于何時?昨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新發(fā)現的一塊清代石碑揭開了謎底,王氏宗祠建于1742年。
近日戶縣文物管理所在對王氏宗祠前殿進行維修時,在其北山墻內發(fā)現一通清代石碑。青石質地,寬95厘米,高45厘米。右起豎行文,陰刻楷書54行,滿行26字。上有 “祠堂祭田記”五個大字。
石碑記述了王氏宗祠修建過程和捐資人的情況。根據碑文載“盡棟雕梁,翠飛鳥草,廟貌巍然。群歸功於十三世孫崑”,點出建宗祠的是王氏第十三代世孫王崑,他當時是一名貢生。王氏宗祠于乾隆壬戌即公元1742年開建,建成時間為乾隆九年即公元1744年。
戶縣文管所負責人王亞周說,王氏家族中人才輩出。在明清兩代,家族中受皇命誥封就有29人(次)之多,其中佼佼者當屬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戲曲家,“弘治七子”之一的王九思,他官拜翰林院檢討、吏部郎中,著有雜劇《沽酒游春》《中山狼》等。
據悉,石碑的發(fā)現為研究王氏宗祠的修建歷史、清代家廟祭祀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記者 陳黎)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