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次發(fā)現同等規(guī)模的漢代瓦窯群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0-01-09]
八日召開的湖南考古匯報會透露,該省近日發(fā)掘的祁陽縣觀音灘鎮(zhèn)漢代官營瓦窯遺址是湖南首次發(fā)現同等規(guī)模的漢代瓦窯群,為研究漢代行政機構設置、官署建筑、城市歷史地理等課題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線索和實物資料。
考古人員透露,窯門前窯址群已暴露的殘窯均挖筑在一條大致呈南北走向、高于兩側的土垅上,土垅約二百米即為湘江。土垅上現有大量民宅和菜地,窯址群因人為活動被破壞嚴重。
考古人員在一民宅后方的菜地布方發(fā)掘,發(fā)掘面積二百五十平方米,共揭露漢代半倒焰馬蹄形窯爐五座,現代石灰窯一座。根據調查和發(fā)掘情況,考古組表示,該漢代窯址群以燒制繩紋板瓦、簡瓦為主,兼燒小量磚塊。
土垅兩側共有十余個水塘。據當地村民講,上世紀八十年代曾挖出大量瓦碎片填入水塘用以造田,并挖出十六口窯??脊湃藛T認為,水塘應與窯址挖取土料有關,從窯爐分布密度看,村民的“十六口窯” 所言不虛。
根據瓦的厚度尺寸、窯壁燒結層厚度、瓦窯的規(guī)模以及部分磚塊端面有“奉”字銘,考古人員斷定這是一處使用時間較長的漢代官營瓦窯群,專為官署建筑燒制磚瓦構件。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一百一十二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公元前一百一十一年漢武帝置零陵郡,標志著漢文化在零陵取得了主導地位。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表示,該瓦窯群的發(fā)現證明,作為北方窯業(yè)技術傳統代表的半倒焰馬蹄窯正是伴隨著漢武帝權力擴張與官署建筑一同傳播到湖南零陵地區(qū)的,這一發(fā)現為研究中國南北方窯業(yè)技術及其傳播與交流提供了珍貴資料。(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